發表文章

關於陽氣答客問 In Response to Friend’s Question Regarding Yang Qi

友人來訪 , 並進而相互研討渠本身體能狀況外 , 問曰 : “人身陽氣既云’若天與日 ,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張’ , 中醫藥亦有相應補陽、助陽諸法及方藥運用 ; 然亦常有聽他人說及’虛不受補’ ‘呆補助邪、留滯成積’之說 . 如此 , 則運用補陽諸法 , 豈不失了依循準則了 ?... ” 善哉問 ! 為伊而作如是答曰 : 人身正常生理陽氣 , 有諸般推動、固攝、防御、温煦、氣化等功能 , 並具有升降出入之運動機勢 , 本是一團溝通內外表裏、活活潑潑底生機 ! 那有助邪呆滯、留礙成積之可能 ?! 所謂虛不受補者 , 或者因此一團活靈陽氣功能受損 , 運動機勢受掣 , 而有其他相應病機變化產生矣 ! 損之 , 則當補之、助之、扶之 , 但有其先後緩急之實際運用考量者 , 便須視臨床實際情況而加以評估和思維 : 若兼他邪而陽損未甚 , 首重袪邪以復陽 ; 若兼邪而陽損已甚 , 則亦須分析邪正輕重而扶陽袪邪並用 , 孰輕孰重則臨證視之 ; 若陽損已至危急 , 則護陽、扶陽、回陽諸法便須急用以留人了 . 如此細緻的思維及推敲 , 無非是要還復生理之陽氣功能及其運勢 , 以成生人之活潑生機 . 單純所謂呆補助邪和虛不受補之論 , 恐乃一時權宜之說 , 不能一桿子照著依循不辯的 .” “ “ 再者 , 最高明的還是最簡單的 : 若能於平時起居坐臥作息之間 , 隨時自我提醒不妄作勞 , 不妄傷自身陽氣之舉 ; 起心動念之間 , 保有清明在恭之神思作主 , 則陽損何能至於難以自復之理 ? ‘ 臨渴掘井 , 遇閗鑄兵 ’, 當病已成而後藥之 , 確實已晚 , 僅能勉力而為 , 治之之法 , 仍是復陽旺之機如上述而已 .” “ 關於諸陽氣功能 , 及扶護陽氣之法 , 可參閱時下各相關養生保健 , 及論述 ’ 扶陽學說 ’ 諸書 , 並參相關身心修養讀物可也 .” 客乃哂之而回 .

評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療思維Regarding the Treatment Strategy Logic for the Immune-Deficiency Case

(先聲明:本文意在從傳統中醫藥生命科學學術及臨床診治思維角度上,提出個人對以下引文的看法,不做任何暗示或批判該文所述之醫事行為之對否;也不在對任何個人或組織在閱完本文後,所採取的個人醫療行為作負責。) 明魚評:病人已是 免疫功能 (大約類屬於中醫醫理"正氣"的一部分)低下,但却不正視免疫低下之人體,反而是要"增加藥物劑量和延長藥物使用療程",並增加它藥配合云云…如此治療邏輯思維及手段,真是值得商榷。(請參見以下引文) 首先,所謂抗病毒類藥物是針對人體外的病毒分子結構, 經藥理研究、加工製造後,再給予人體的;從中醫生命科學治療角度而言,這是屬於針對邪氣治療方法的"攻邪法",並無"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而攻邪法運用的時機,最好是在患病人體屬於"邪氣雖盛,但正氣亦不弱"的"實證"時候使用;一但受病機體出現虛象, 而此時雖然邪氣仍盛, 但已不能專以攻邪之法來治療患者了, 更需要加入顧護正氣之品,不論是袪邪、護正同時著手,或邊攻邊補,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總之,必須要從"邪、正關係"來衡量和思考診治的先後重心的。若一味地著重於邪氣而專事攻伐,則不僅藥力因低下的免疫能力而更加力有未迨(這可能是這些專家們認為要增加用藥劑量之處吧?), 而更有可能反傷正氣呢! 為何如此? 畢竟,最終決定患病機體抗病及復原的,不是藥物,而是人體本身的各項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在內。若機體本身已經無法再起作用及協同攻邪藥物來袪除病毒邪氣時,僅僅是增加抗病毒藥物,則有可能反成"藥邪"(副作用及/或後遺症),加深問題處理的困難度和嚴苛性,甚至導致機體全面"崩潰",而出現陰陽決離、形神脫決而死亡的局面。平常人體的運作既已可能受影響如此了,更遑論已是免疫功能低下之人呢?在已是人體正氣低弱的病情之下,顧護正氣成了第一要務,袪邪反成了輔助手段了;若因攻邪而更傷正氣,那已不是在治療"人"之病, 而只是在治 "病"了。此時的先決思維,當是"留人先於治病",而非"治病而人已亡"了! 至於當如何著手"顧護正氣"?  則又是細膩工夫了。此時,不僅要分析染病邪氣的致病特點及好發病部位外,更要重視受病患者的體質特點、患病時間、患病後的機體對疾病互動及變化規...

中醫火神派四代盧氏扶陽強正湯試析 Analysis of a Formula by the Yang-Fortifying School of TCM

本文原在臺灣網友部落格之回文中; 今欲正明原方醫藥原理, 而將之正式發佈在此, 以利有心共研者理解此方醫理, 而做更好運用及推廣. 然而再度聲明的是: 若有心一試者, 仍先請與各自認識的中醫高明研討後, 可針對毎人體質及現有體癥而加以加減斟酌更佳. 原方組成: 製附片60克(二兩)(漂洗2小時),核桃仁50克(一兩七錢),寧枸杞35克(一兩二錢),晉歸身20克(七錢),黃耆40克(一兩四錢),潞黨參30克(一兩),生薑50克(一兩七錢),大棗7枚(或小棗11枚),羊肉1000克(約二斤;帶骨者稍多半斤; 食素者可以素食品代替)。 (括號內數量係明魚自加, 請參考斟酌) (明魚補記: 作為食療, 則可發揮各人的創意, 加入其他食材, 如: 牛蒡根, 紅蘿蔔等耐燉煮根莖類食物; 或不喜食羊肉者, 也可用其他肉類代之, 不過已失原方本意; 或覺肉類油膩, 亦不妨加山楂少許於其中; 也可加多生薑之量, 以加強去腥散寒作用…等等.) 功效: 扶陽温通, 益精固元 (明魚試評) 出處: 中醫火神派第四代成都中醫藥大學盧崇漢教授家傳養生保健方 煎服法:放十多碗水(約3000~5000毫升)用瓦煲煲3個小時(明魚: 可以用大同電鍋代勞,省事又方便;但建議內鍋可改用陶鍋加蓋更佳),早晚各服一碗,飯前飯後一小時服用。 服用時機:本方適合在夏至和冬至兩個節氣前後10多天飲用,養生效果非常明顯。(明魚: 其餘時期亦可依自身情況,調整方藥作保健方服用。) 明魚試析"扶陽強正湯"如下: 一. 本方組成看似簡單, 但却含有以下數方在內: 1. "觀音應夢湯"及"人參胡桃湯": 人參, 胡桃, 生薑; 此方以潞黨參代人參則較平價宜人; 此湯加入本方中,用意明顯在納氣入腎, 不全在原主治外感證後之虛咳久喘 (當然, 亦可治之, 有何不可? 虛咳久喘係因腎不納氣之病機時, 更宜本方); 2. 東漢醫聖仲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之"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 生薑, 羊肉; 在本方用來補精血、益形體以和陽為主, 已不僅只在原金匱方兼用來止疼痛 ; 3. 當歸補血湯: 黃耆, 當歸; 二者搭配以調補氣血營衞為上, 主要在通、在和, 已不全在原金元東垣李氏用來補...

中醫藥研究議題雛議 Regarding further study of TCM theories, parctices and Herbolbogy

請點擊標題後, 參見本人facebook網圵, 謝謝! Please click the title and refer to my facebook link, thanks.

思辨餘話:略談中華傳統生命醫學識機、用機、調機之辨證論治思維 After thoughts: A brief on TCM diagnosis & differenctiation

所謂“理不明則行無(少)功";依佛家所見之“八正道",也首要建立“正知見":為與奇摩網部落格惑學齋主人學兄分享, 關於中醫治病第一大法--解表法,但却行文一二行後發覺,其中有不得不理明前後之必要。並且,若欲要進一步提高並掌握中醫臨床診治“表證”的解表大法,乃至處理各種病證相應的不同治法的運用和掌握之前,仍是需要理清思路和明瞭其前後邏輯因果的,故乃略論本文。 以下所論,雖或可能對閱者已是老生常談,但若能稍助於事理辨明者,則請事斯語如後: 一.中華傳統生命科學的對象,一直是“人--或者說是活的生命體"(現代有從事中醫藥針灸治療貓犬等寵物疾患的);而此生命有機體的種種能見、可見、乃至未見的病象,不論是症狀、體癥,或是現代臨床檢驗值…等等,却僅僅是此生命體在受到各種“致病因素”影響、並與之互動下,所反應出來的表象、標象,比之如樹木之末端枝葉,因內外因素干擾而動、而萎、而落…等等之象;而機體本身整體因之而成的複雜相應變化,却是為醫、研醫、明醫者, 所要著力之處,是根本,是中醫藥學說(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精、運氣學說等等)所關注者;所謂“治病求本",本於此也! 二.不論是依內經 “外由孫絡、血脈, 內及經絡、藏府”的 “皮、脈、肉、筋、骨”發展變化認識, 或依仲師傷寒六經辨證學說解析, 抑或是後期之各代醫家逐漸繼承發展, 並補充完善的各種辨證論治思維方法和技巧,如 “藏府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衞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運氣學說辨證",以及現代各種因科技方便發展而出的,所謂量子科技之“能量醫學"技術和相關儀器設備等,均是可以用來助益吾人在理解此生命體的各種知識、方法和工具;而且,目標無他--要將吾人思維及目光重心,鎖定在這根本的生命整體的相應變化上! 三.以歸納擅長的中華文化,運用到傳統生命醫學上,便將這相應的變化,稱為“病機"(現代或有稱為“病理機轉"或簡稱“病理"的;但吾以為“病機"所含之義,更廣且貼切,更適用於此生命醫學所論和運用範圍);所謂“機",指各種人、事、物、象在“似動未動"之時;在這事物萌動之先,若能掌握並運用到“機",則整個事件演變過程,即可為之不同;因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之處,便在這“識機、用機、調機"之上,以達所謂“四兩撥千金",“不戰而趨人之兵"之境界;上述的各種歷代大家所研用之辨證論治方法及技巧,都可為吾人所用並助...

關於傳統"中華"文化生命科學教育推廣之我見Regarding promoting TCM Life-Science Education

首先要聲明並分享的是,中華文化所函蓋的範疇是全球性華人社會,乃至於所有對中華文明有興趣的人們所共有共亨的,以修齊治平繼往開來的儒家文化,天地人三才無為無不為的道家文化,及慈悲喜捨六度萬行的佛家文化等整合後的,和樂安平,潛移默化,落實平常,"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業"的"心物一元"的生命觀,力行觀和世界觀的文化內 涵。 然而,由自身的生長和學習經驗,及對目前及歷來臺灣本土教育的觀察所得,加上從目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社會教育偏頗,和紐曲的大眾人格現象,都已凸顯出傳統中華文化嚴重流喪的警訊。對生命的認識逐漸落於膚淺短視,和強調物質享樂主義,找不到深層次的自身本位立定安命之處,汲汲營營的結 果,隨波漂盪而不能片刻安寧。雖然有與時不同的物質方便與科技設備的進步,可是,此等方便和發展如同大巨輪一般的轉動和吸引,更讓個人無法隨心所欲,不能 自立於"共業"之外而獨立自主。 面對這樣的生命經驗與歷程,也就不難看到,當個人有身心障礙產生時,不再有心,也不能夠完全靜心地去察照自已的身心狀況,只想委身於醫事人員,心求速效,或追求時髦,或拜倒在科技的"迷信與迷惘"下,而不能自拔了。勢已大至的無奈,難道真的全是外力所決定的嗎?! 其實健康是操之在自己的。除了特定的遺傳性疾病和少見特異病外,身心交病的確是常人的"通病"。古人有說過:"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病中在愁中"。愁病交 互,人的一生幾乎少有機會能稱得上是"平人", 或者如世界衞生組織所定義的"健康是身體,心理,社會的完全均衡狀態,而不僅是疾病和羸瘦的消除。" 有病當治病,有愁須解愁。這治與解的關鍵和著力點, 却在每個人自身的生命上。傳統文化的內蘊,說明白了,即在傳給我們如何治和解的真訣--從"和樂安平,潛移默化,落實平常", 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業",當我們去實踐和本分生活時,才能領悟生命真趣的背後,竟是一套"少病少惱"的預防和養生之道。這時,當治則治,治者省力 平常,效如桴鼓;當解則解,解者著力輕鬆,如響斯應。如用現在耗費龐大的醫療研究工程來看,即使研究到量子夸克水平,證明的却是如此簡易價廉,平易落實的生命科學。真是手...

以氣調氣論藥性 Regulating Qi w/ Herbal Qi—Essentials of TCM Herbal Treatment Theory

1. 對生命本質的掌握加深,對疾病(現象)變化的認識與掌握方加深。 How can we know the variations of body conditions better and more precisely? Once you realize the essence of life through deeper self-contemplation and cultivation, then transformation of both physical and spiritual life will occur. This leads to deeper awareness of the core problems of peoples’ conditions. 2. 修證功夫必須寸步寸心、得寸進尺;隨時保任,丟了再撿,拾後再扔。 The practice of deeper contemplation, cul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fe requires steady practice to bring about wholehearted improvement and mindfulness. Yet, isn’t it always the case that we allow ourselves to be forgetful and let our minds wander? When this happens, be aware of this, and, as you become focused again, stay mindful and relaxed. 3.關於運用中醫藥結合修證的一些想法: Here are some though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in relation to the practice of deeper contemplation, cul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fe: (a). 道家養生〝地元丹”之說--藉來幫助修行。 The traditional Taoist theory considers herbs to be “the Essence of the Mother Ear...

濃縮與水煎? 成方套法與辨證論治? Condensed vs. Decoction? Formulated vs Differentication?

謹提出個人看法如下供參。本人不為任何人或公司發言,僅代表多年觀察和學習一得之見: 1. 中醫藥/針灸學術的生命與活力在臨床 ;而臨床的決定在療效。關於療效的判定,除了依據病人主觀的病癥恢愎自覺和醫生客觀的四診合參外,現代醫學檢驗報告應當也可作為判定依據之一。但因醫療大環境因素,中醫藥/針灸的延伸運用現代醫學檢驗手段却被限制了(?),一般患者也因未具應有知識,僅僅認為中醫不能治急/重病,帶檢驗報告看中醫者仍屬少數。 2. 關於所謂〝科學中藥濃縮製劑〞與〝水煎生藥〞療效比較問題: (1)現代化濃縮製劑的產生有其背景,而其臨床效果也已驗證數十年;不提其他便利,僅就其GMP製程控管諸如重金屬及農藥殘留等問題,以及國內外銷售市場幾十年的建立與經營成果來看,如果没有效果,國內外消費者會持續使用這麼多年? (2)從理論而言,水煎生藥的有效與否,取決於其來源及炮製,更重要的是煎服法。服法暫且不論,就煎法而言,目前以水煎為主。水煎目的也是利用加熱以溶解出有效成分及其相關藥性。而濃縮製劑的生產流程也是以仿照傳統水煎過程,用各種現代儀器設備來溶解出藥物的治療性質成分。 (3)就人體吸收而言,不論是傳統水煎或是濃縮藥劑,以口服/吞服方法而言,人體分解吸收的過程和時間是相同的(順便一提的是,西藥的吸收分解也相同,只不過是作用機理不同,產生的臨床療效亦不同罷了,所以,應該糾正〝中藥比西藥慢〞的偏差思維;人體在反應中藥的作用與西藥相當,辨治準確,〝效若桴鼓〞);然而差別在所謂的〝口感〞問題,則更應當加以認識:中藥應用講求〝四氣五味”,其中的氣味的歸屬和認識,已不再僅是〝口嚐〞之實際味覺而已。大多數的藥物其性味的歸屬,是以根據病人癥狀辨治後的病機指導的治療法則,去選方用藥後,從病人服後的結果判定其性味歸屬的。中醫藥學經過千百年來先聖先賢們的智慧及經驗累積,早已脫離了靠經驗法則去提昇本身學術發展,而已經上升到以理論指導臨床,由臨床驗證和加深理論的自身一套學術系統了。口感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很容易受各種內外在因素所影響,甚至左右。如果判斷藥物的好壞仍停留在口味的重與否,恐怕無助於對現代人推廣中醫藥的知識,更使本身中醫藥學術的發展滯後不前!中醫藥/針灸不是〝另類醫學〞,它不僅能指導人們養生保健,調護預防,更是能醫治急慢性大小疾患的醫學體系! (4)就實際運用比較而論,濃縮劑的療效不亞於水煎。這是從個人多年...

三月,燕歸時。 In March, The Swallow's Back.

呢喃聲中,又見輕盈倏飛的燕影。在永貞路上永平國中對面的店家騎樓樑上,在原有的巢上修巢,正準備又一季的“人事”而忙碌著。嗯,已是另一個春秋了? We see their swiftly gliding shallows with their callings. On the beam of the ceilings of the shops across the Yong-Zhen Road from Yong-Ping Junior High School, they are repairing the nests from last year, busily preparing for the “mating and hatching” matters. Well, it has already been a new spring? 春花點亮了仍舊依依不捨的冬日陰霾,而燕子們的叫啾聲,早已催促著微顯羞澀的暖春到來。 The spring flowers lighten up everywhere to remind the unwilling-to-go winter cold to leave. And the calling of swallows brings the still-a-little-bit-shy warm spring to come. 我們也搬家了,在三月,燕歸時。 We have already moved, in March, when the swallow's back

丁亥豬年再奮進 Advance to a Greater Year of Din-Hai Pig

丙戌狗年已辭退了,想要力挽時輪回轉,是不可能的事了;至少,從佛家而言,所謂〝心不相應行法〃的時問,念念過去,牽流不住;如同大勢至菩薩、時輪金剛所示現一樣,在吾人每日如實似虛的三百六十五日裏,生死往返幾回,我們又何嘗肯稍承擔自己當下,認了本家??古人所謂〝迷頭認影〞,白居易所謂〝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而我們究竟還是磋砣了三百六十五日啊! 不論得失,只求盡己;人生本不圓滿,多變的看似世事,實是人心;一念已成萬年,奈何有住生心、生念、生情、生絆...?一念亦具足三千,只消肯捨、肯轉、肯行、肯回...!因縁法中應萬法,念念保任時時修。多言無義,再說即成謗佛魔說! 南無大智文殊菩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蔵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祈願所有家人、朋友、有縁、無縁者,在新的一年: 諸事如意順心, 闔家平安吉祥; 年年豐收餘慶, 日日喜悅泰康! 人人和善,少歧少爭; 平等互助,知足守分。 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正法永住,菩提道長!

觀人有感 Contemplation from Observing People

水月道場陽焰魚, 空花求果尋病機; 觀音門裏了因縁, 聞思修中覓仙跡。 八面玲瓏十方來, 你我她協幼與翁; 奉茶談心無餘事, 隨縁善了華嚴行。 自解:唐朝詩人白居易詩中有〝空花那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句。中醫藥學講求治病尋思病家當前病機,若了病體本空,則一切有為做作如同虛設;楞嚴經二十五菩薩圓通法門,有觀音菩薩的觀音法門,及彌勒菩薩的思惟修法門。易經卦象從八面看人事物,佛家十方欲證諸界圓通;朋友們來往如客臨,順意互學了心願,以期行證華嚴事事圓融。 娑婆世界苦樂參半,有識者願能共發行願:隨縁隨力但盡己,助人諒人關懷人。 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枳南,逹札托,嗡,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嗡,部林〞

觀人有感 Contemplation from Observing People

水月道場陽焰魚, 空花求果尋病機; 觀音門裏了因縁, 聞思修中覓仙跡。 八面玲瓏十方來, 你我她協幼與翁; 奉茶談心無餘事, 隨縁善了華嚴行。 自解:唐朝詩人白居易詩中有〝空花那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句。中醫藥學講求治病尋思病家當前病機,若了病體本空,則一切...

治病求本與三因制宜 Treating Root Vs. According to Three Variations

今天(02/13/2007)下午四點左右, 家三姊因覺身體不適而約診。她說起病史:上週因為些微感冒咳嗽,到她住所對面的中藥房抓藥服用後,似乎咳嗽稍緩了,但近四日來却留:入夜仍咳,睡眠差,全身乏力且痠重感,納差兼噁心欲嘔,冷汗出,頭暈眩,全身顫動,雙手亦顫抖不已,甚至不能持物,仍微惡風寒;今日加重,所以才約診。 當與她見面時,見面帶倦容,想來是數日睡眠不好致此。又似不太願意多說話,僅較被動地回答我所詢問的問題,應是邪鬱在裏,證似陰實陽--述及大便今日始行,不甚通暢,已有三天了,脘腹按壓稍覺疼痛,口干喜飲且多,小便尚可,但稍覺灼熱感;並說出服中藥房止咳中藥經過,現仍有夜間雙手指節煩疼及麻木感,且雙手熱且微汗出。曾經與夥伴吵嘴。 家三姊一直有在配合用中醫藥服藥調理身體:主要在調絶經前後諸症,及曾多次手術(腰椎、腹部)後,未能調復而存留的一些症狀。大原則是以益陰以和陽,兼涼血安神、息風壯骨為法。方以清代醫家吳鞠通氏《温病條辨》中之三甲復脈湯為主加減,效果還算不錯。但因事忙,也有近月餘没有繼續服藥了。雖然經中醫藥理論及臨床實踐驗證,一經調癒癥狀,不應有反復回到原點,除非有新的狀況產生(如:新感外邪,房勞食復,或情志致變,或日用過勞等等),影響了原來已鞏固的療效。尤其是久病大病後,病已深而傷及陰分及陽分,往往一點一滴由中醫藥調理的效果,很容易因為上述各種因素,而進一退三、四,甚至退到六、七的。但即使如此,其診治方式仍不應遠離原來的主要病機,或加減,或增删,依所生之新的情況而略為變化,即足矣!這就體現出《內經》所謂〝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的治本思想,又符合中醫藥治病原則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靈動思維來指導臨床。然而,倘若病家不明白自己疾病原委,恆心及耐心不足而無法配合原醫家;加上有新的情況產生而委諸他醫,而新的診治者却又缺乏對病人基本病機的深刻理解,那麼,失治、誤治的可能性就會大大的增加。 從家三姊實際的病痛體驗,完全證明了每一位患者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生理病理教科書啊!同時,也更明確地提示,每人的症情變化,每隨患者所處時空而不同,但也有其不變的基本因素在。 話回家姊案上:除上述諸症外,其舌脈如下: 望舌:舌體圓胖色紫紅,齒痕稍明顯,兼見裂紋;舌苔薄黃而稍乾,舌下瘀絡明顯且浮。(見原連結頁附圖) 診脈:左右俱浮弦滑大,稍數。 辨證:素體陰虛風陽偏亢,因感...

胃強脾弱 Stronger Wei (Stomach) Weaker Pi (Spleen)

清朝"天醫星"醫家葉天士(約生於公元1666~1745年)將中醫藏象理論中,同屬中焦的脾胃關係,簡約又高度地概括為三點: 一‵運納相協; 二‵燥濕相濟; 三‵升降相因。 又,與葉天士同時、且均為中醫藥《温病學說》體系創建大家之一的醫家薛生白,在其著作《濕熱條辨》中說:〝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中氣實則病陽明,中氣虛則病太陰。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裏者,每兼厥陰風木。〞 提出此二家學說觀點比較之,前者歸納脾胃間的生理聯繫,後者則偏重在疾病(濕熱病-如流行性傳染性的腸胃型感冒、腸病毒,及一般性或季節性消化系統病症如嘔吐、腹瀉、急/慢性胃腸炎...等等)發生後的病理機轉闡發。此二人,不論孰〝踏雪〞、孰〝掃葉〞,他們的天才睿智發明和臨床寶貴經驗總結,不僅高度歸納與中醫脾胃系統相關的各類疾患,更能進一步指導吾人臨床運用的思維,活活潑潑地辨證論治。 例:林某, 男, 48歲, 辨公室工作者, 2007年02月06日(農曆十二月十九,立春節後二日)晚. 初診. 天氣温和, 主訴: 脘腹部及胸前出疹, 搔癢但不紅,呈游走性,常由心下擴及於双脇,反覆不癒月餘。 兼見:素體惡熱,汗出尚可,喜飲濃咖啡;偶有耳鳴(常聽MP3耳機之故?),眠可但打鼾;左眼在白睛處時有血絡(偏內、外眦處),視力漸減(老花眼),左鼻孔常乾且鼻屎多,有痔瘡(外痔)史,若多食花生及油炸食物則更易復發;納可,飯後不腹脹但欲眠,大便成形但時見菜渣,小便稍頻而微淋漓不盡,飲冰冷尤甚;長期伏案(電腦)工作,兼見肩項痠緊感。右大腿腰骻以下關節筋肉稍覺不利,不麻木,但微脹感,脚踝痠痛因於年輕時運動扭摥造成,但已不甚妨礙。曾有肌肉若因撞傷則易致瘀史。男科尚可,亦無諸餘症。每週固定運動,生活規律,不抽煙,素食為主,偶葷食。 檢驗:2006年農曆二月X光檢查頸椎及健檢無異常發現。 望舌:形圓胖,齒痕明顯,色紅;苔薄微膩, 舌下絡脈尚可。(請連結原網頁並見所附照片) 診脈:左右手均浮滑大。 辨證:胃強脾弱,熱蘊脘脇,兼筋肉勞損。 治法:調和脾胃,宣散陽明蘊熱,佐強腰舒筋 處方:半夏瀉心湯、白虎湯合保和丸加味: 蒼白朮各三錢  知母三錢   生石膏四錢  粳米三錢    炙甘草四錢 葛根二錢    升麻二錢   半夏四錢   川黃連一錢半  黃芩三錢 乾薑三錢    黨參四錢   大棗三錢   ...

悼 廖老師 18:00PM 01/20/2007

從恆春半島的那端,師父說著-- 廖老師剛剛過逝了。 窗前的明月猶然存在李詩仙的遺韵, 蘭亭的墨跡隠約可見王右軍的揮亳。 而四臂觀音、准提佛母和白骨觀圖是您為 身、語、意修習的貢獻。 無住生心大圓滿 非無眾生長解脫 返本歸真等如如 心物一元亦戲說 Na Mo Sa Do Nan, San Miao San Pu Tuo, Ju Zhi Na Da Zha Tuo, Om Zhe Li Zhu Li Zhun Ti So Ha Om BuLin.

自嘲詩一首 One Self-Deprecating Poem

諸形可還都是債, 離相賦誰孰更親? 懞懞世上參禪客, 隨他弄假遠性真。 All can be returned are debts, And, who would be closer to oneself after all paid? I, as another mind-wondering, dubious learner of life "Chan/Zen", Only further away from reaching the Dharma-Self, The more I try to grab and to reach. Only further away, The more I try harder to grab and to reach.

打油詩一首 A poem for fun

醫者父母心, 病家眾生意; 將心來安難 , 應病與藥易; 同行大覺智, 方得兩相契。 The Doctor cares about the patient with the parental warmth, And the patient yerns with the being-cared needs. For both, It is easier to cure the body, yet more difficult to Heal the mind and spirit. Only the Practice of Buddhist Teachings to Reach Enlighement Will Both ease from the physical burdens And macth each other to be Released and Free.

艾滋全球防治19年 19 years of treating HIV/AIDS globly

圖片
知之所以不懼, 知之所以能助-- The more we know about HIV/AIDS, the less we are afraid of it, and the more we know how to help those who need help. 艾滋不可怕,可怕是無知與偏見!! We should not fear AIDS. We should fear the ignorance and intolerance that surrounds it!! 藉著全球防治日,請大家共同來了解、關懷、預防HIV病毒的繼續感染和蔓延! On this particular day of the year, please join hand with everyone to understand HIV infection, care about those who are afflicted and take action to prevent further infection of HIV virus that causes AIDS!

從中醫藥理論角度試論邪正關係和HIV/AIDS與免疫功能

註 1.: 此論受到於2003年在舊金山市市立大學 (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 S.F, CA) Dr. Toebe指導的“HIV生物學”課課堂討論內容所啟發,及參考近期關於中醫藥治療HIV/AIDS報導,經過近三年思索而成;不當之處,當就正於各 賢逹。 註 2.: HIV檢測陽性不等於AIDS!! 翻譯之不當所造成以訛傳訛的後果,竟連患者本身也不知覺地使用,變成了自己反貼自己標籤了!一般將HIV檢測陽性翻譯成“愛滋病”,但愛滋病應是AIDS的音譯;而分不清HIV感染離成為AIDS愛滋病還有其演變和發展過程,以及時間因素!正確翻譯宜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註 3.:當然,若根據最新AIDS定義,若HIV檢測陽性的同時也罹患相關的卅十餘種病症(須詳查細目後,再予補充)中之任 種時,如PCP肺囊蟲肺炎,女性子宫頸腫瘤等,則此檢測即成愛滋病AIDS,不是HIV檢測陽性了。 (待續)

續前 Continued

之二:Continued: 在目前國內醫療環境下,我推論仍是遵照國外,尤其是美國的西醫治療方法為主;也有多少的患友投石問路、各方求索地試用各種可能的所謂"替代療法",而吃盡苦頭,或延誤診治等等。我想藉由各種可能管道及朋友們,推廣對自我生命及醫療資源的正確態度和使用;若能同時增加自己診治HIV/AIDS患友的機會,處理和提高對免疫缺乏疾患及其相關併發症的診治水準,才是自己要努力的目標。 I believe that under the present domestic medical environment in Taiwan, HIV treatment follows most of the methods from the West, and especially from the US. There are also people suffering from such conditions that they have no resources to obtain support or information. There is also much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bout treatments and remedie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s are sometimes delayed because of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bout possible “cures”. There are also people trying to use so called "alternative medicines" for their own conditions. This might not only result in a waste of their time and money, but might also delay them from having a proper treatment. In this blog, I hope I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right attitude of using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