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7, 2019的文章

「文章千古事,智慧勿人情。」--略論傳統中醫藥藥性理論及運用思維。

圖片
藉在臺友人分享他的學生傳訊之文(略),而作略論如下: 首先,請讓我們再複習、回觀傳統中藥藥性理論中的主要組成思想(建議諸君再詳參相關傳統中醫藥性理論著述): 1.四氣五味; 2.效-能與主治; 3.升降浮沈與歸經; 4.配伍與藥用禁忌。 等。 四氣五味乃框架,而它的深入及靈活理解與運用,必需合理配合「陰陽五行理論」,乃至傳統「中醫運氣學說」來說明,才會更入味。 其他藥性理論中的組成思想,也都必需要彼此互觀、配合運用及增減取捨才行: 例如,在運用「黨參」時,甘温補中之外,也有益血之功,居中焦幄旋之地,能協合其他臟腑氣機升降功能,但因平和之性,少做君藥使用,或是加重劑量、或是合伍其他藥味成為方劑做「主方」使用。 再舉: 「肺居上焦,為華蓋,為水之上源,屬手太陰肺經,運氣學說中配屬西方金氣,五神藏屬魄,五行屬金性,四氣屬涼氣,五味配辛味,為嬌藏,不耐寒熱、喜潤惡燥,主氣、司呼吸,能宣發、亦能肅降,朝百脈,主治節,為相傅之官,藏府配伍大腸手陽明……。」等。 這麼一個豐富多元的「肺之藏象」,包含從理論到運用(中醫診斷、治療及治療方式的擇取)的靈活思維與實際操作。若只用「金曰從革」主降,與「辛味發散」主升,來論「理」和「用」之間的矛盾,有欠周詳。 「氣機活性」的「升」與「降」,是無處不發生、時時協同作用的!  而且是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基本物理現象哪! 每個依據中醫基礎理論所解釋和運用的學說,都是「升降相因,無器不有」的;每個中醫藥學理的藏象及局部,單獨而論如此,合協而論更是如此: 肺具升發及肅降之性,肝具疏調及藏血之能; 而氣機協作時,則肝偏主升於左、肺偏降於右(中醫運氣學說理論的東方為左--肝應之,西方為右--肺應之)等。這是從簡約概括的中醫藏象的生理氣機活性而言。 再參「辛味藥物」的臨床運用而論: 用辛味之藥,如同各方藥一樣,首先要看是針對何種病機(包含了中醫診斷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要素在內),不只是單獨來論藥味、或是針對「辛入肺」而論。 就算獨論辛味藥性, 它仍概括為「能散(偏向外、向上)、能潤(偏向裏、向下)、能橫行(四通八達!)」,本也體現了「上、下、內、外、表、裏、升、降、出、入」之氣機活性。 若針對肺系疾病而使用辛味藥物時,便需再細膩地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