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中華"文化生命科學教育推廣之我見Regarding promoting TCM Life-Science Education

首先要聲明並分享的是,中華文化所函蓋的範疇是全球性華人社會,乃至於所有對中華文明有興趣的人們所共有共亨的,以修齊治平繼往開來的儒家文化,天地人三才無為無不為的道家文化,及慈悲喜捨六度萬行的佛家文化等整合後的,和樂安平,潛移默化,落實平常,"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業"的"心物一元"的生命觀,力行觀和世界觀的文化內 涵。
然而,由自身的生長和學習經驗,及對目前及歷來臺灣本土教育的觀察所得,加上從目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社會教育偏頗,和紐曲的大眾人格現象,都已凸顯出傳統中華文化嚴重流喪的警訊。對生命的認識逐漸落於膚淺短視,和強調物質享樂主義,找不到深層次的自身本位立定安命之處,汲汲營營的結 果,隨波漂盪而不能片刻安寧。雖然有與時不同的物質方便與科技設備的進步,可是,此等方便和發展如同大巨輪一般的轉動和吸引,更讓個人無法隨心所欲,不能 自立於"共業"之外而獨立自主。
面對這樣的生命經驗與歷程,也就不難看到,當個人有身心障礙產生時,不再有心,也不能夠完全靜心地去察照自已的身心狀況,只想委身於醫事人員,心求速效,或追求時髦,或拜倒在科技的"迷信與迷惘"下,而不能自拔了。勢已大至的無奈,難道真的全是外力所決定的嗎?!
其實健康是操之在自己的。除了特定的遺傳性疾病和少見特異病外,身心交病的確是常人的"通病"。古人有說過:"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病中在愁中"。愁病交 互,人的一生幾乎少有機會能稱得上是"平人", 或者如世界衞生組織所定義的"健康是身體,心理,社會的完全均衡狀態,而不僅是疾病和羸瘦的消除。" 有病當治病,有愁須解愁。這治與解的關鍵和著力點, 却在每個人自身的生命上。傳統文化的內蘊,說明白了,即在傳給我們如何治和解的真訣--從"和樂安平,潛移默化,落實平常", 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業",當我們去實踐和本分生活時,才能領悟生命真趣的背後,竟是一套"少病少惱"的預防和養生之道。這時,當治則治,治者省力 平常,效如桴鼓;當解則解,解者著力輕鬆,如響斯應。如用現在耗費龐大的醫療研究工程來看,即使研究到量子夸克水平,證明的却是如此簡易價廉,平易落實的生命科學。真是手段不同,但却異曲同工。
當然,這解治之人當屬每個人自己最為恰當。然而,因為目前大眾教育中對傳統生命科學的缺乏,使得人們無法能夠認識自己身心狀態,加深了臨床醫療的難度和資源浪費;而欲求國家教育重新審視改革,却又遙遙無期,緩不可幾,因此才思以一己之力,從自身出發,結合有心研討者,共同提倡傳統文化生命科學研究,重點在對自身生命基本的認識和如何落實運用起手。效法昔日的生公說法精神,對有緣者說,對無緣者更要 藉機而說。原因無他,只要有一絲的思維能入到對方心中,就如同種子一般,待機能發。也是佛家所言的傳揚"法身慧命"的道理。
感謝閱讀至此,並期望能與有識者共同努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古醫書隨筆: 民國.彭子益與清.黃元禦

「壓五穴、排五臟『毒』」的看法分享

輕如羽, 重如山 Lighter than the Feather, Heavier than the Himal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