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6, 2009的文章

評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療思維Regarding the Treatment Strategy Logic for the Immune-Deficiency Case

(先聲明:本文意在從傳統中醫藥生命科學學術及臨床診治思維角度上,提出個人對以下引文的看法,不做任何暗示或批判該文所述之醫事行為之對否;也不在對任何個人或組織在閱完本文後,所採取的個人醫療行為作負責。) 明魚評:病人已是 免疫功能 (大約類屬於中醫醫理"正氣"的一部分)低下,但却不正視免疫低下之人體,反而是要"增加藥物劑量和延長藥物使用療程",並增加它藥配合云云…如此治療邏輯思維及手段,真是值得商榷。(請參見以下引文) 首先,所謂抗病毒類藥物是針對人體外的病毒分子結構, 經藥理研究、加工製造後,再給予人體的;從中醫生命科學治療角度而言,這是屬於針對邪氣治療方法的"攻邪法",並無"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而攻邪法運用的時機,最好是在患病人體屬於"邪氣雖盛,但正氣亦不弱"的"實證"時候使用;一但受病機體出現虛象, 而此時雖然邪氣仍盛, 但已不能專以攻邪之法來治療患者了, 更需要加入顧護正氣之品,不論是袪邪、護正同時著手,或邊攻邊補,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總之,必須要從"邪、正關係"來衡量和思考診治的先後重心的。若一味地著重於邪氣而專事攻伐,則不僅藥力因低下的免疫能力而更加力有未迨(這可能是這些專家們認為要增加用藥劑量之處吧?), 而更有可能反傷正氣呢! 為何如此? 畢竟,最終決定患病機體抗病及復原的,不是藥物,而是人體本身的各項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在內。若機體本身已經無法再起作用及協同攻邪藥物來袪除病毒邪氣時,僅僅是增加抗病毒藥物,則有可能反成"藥邪"(副作用及/或後遺症),加深問題處理的困難度和嚴苛性,甚至導致機體全面"崩潰",而出現陰陽決離、形神脫決而死亡的局面。平常人體的運作既已可能受影響如此了,更遑論已是免疫功能低下之人呢?在已是人體正氣低弱的病情之下,顧護正氣成了第一要務,袪邪反成了輔助手段了;若因攻邪而更傷正氣,那已不是在治療"人"之病, 而只是在治 "病"了。此時的先決思維,當是"留人先於治病",而非"治病而人已亡"了! 至於當如何著手"顧護正氣"?  則又是細膩工夫了。此時,不僅要分析染病邪氣的致病特點及好發病部位外,更要重視受病患者的體質特點、患病時間、患病後的機體對疾病互動及變化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