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辨證論治」標籤的文章

思辨餘話:略談中華傳統生命醫學識機、用機、調機之辨證論治思維 After thoughts: A brief on TCM diagnosis & differenctiation

所謂“理不明則行無(少)功";依佛家所見之“八正道",也首要建立“正知見":為與奇摩網部落格惑學齋主人學兄分享, 關於中醫治病第一大法--解表法,但却行文一二行後發覺,其中有不得不理明前後之必要。並且,若欲要進一步提高並掌握中醫臨床診治“表證”的解表大法,乃至處理各種病證相應的不同治法的運用和掌握之前,仍是需要理清思路和明瞭其前後邏輯因果的,故乃略論本文。 以下所論,雖或可能對閱者已是老生常談,但若能稍助於事理辨明者,則請事斯語如後: 一.中華傳統生命科學的對象,一直是“人--或者說是活的生命體"(現代有從事中醫藥針灸治療貓犬等寵物疾患的);而此生命有機體的種種能見、可見、乃至未見的病象,不論是症狀、體癥,或是現代臨床檢驗值…等等,却僅僅是此生命體在受到各種“致病因素”影響、並與之互動下,所反應出來的表象、標象,比之如樹木之末端枝葉,因內外因素干擾而動、而萎、而落…等等之象;而機體本身整體因之而成的複雜相應變化,却是為醫、研醫、明醫者, 所要著力之處,是根本,是中醫藥學說(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精、運氣學說等等)所關注者;所謂“治病求本",本於此也! 二.不論是依內經 “外由孫絡、血脈, 內及經絡、藏府”的 “皮、脈、肉、筋、骨”發展變化認識, 或依仲師傷寒六經辨證學說解析, 抑或是後期之各代醫家逐漸繼承發展, 並補充完善的各種辨證論治思維方法和技巧,如 “藏府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衞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運氣學說辨證",以及現代各種因科技方便發展而出的,所謂量子科技之“能量醫學"技術和相關儀器設備等,均是可以用來助益吾人在理解此生命體的各種知識、方法和工具;而且,目標無他--要將吾人思維及目光重心,鎖定在這根本的生命整體的相應變化上! 三.以歸納擅長的中華文化,運用到傳統生命醫學上,便將這相應的變化,稱為“病機"(現代或有稱為“病理機轉"或簡稱“病理"的;但吾以為“病機"所含之義,更廣且貼切,更適用於此生命醫學所論和運用範圍);所謂“機",指各種人、事、物、象在“似動未動"之時;在這事物萌動之先,若能掌握並運用到“機",則整個事件演變過程,即可為之不同;因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之處,便在這“識機、用機、調機"之上,以達所謂“四兩撥千金",“不戰而趨人之兵"之境界;上述的各種歷代大家所研用之辨證論治方法及技巧,都可為吾人所用並助...

濃縮與水煎? 成方套法與辨證論治? Condensed vs. Decoction? Formulated vs Differentication?

謹提出個人看法如下供參。本人不為任何人或公司發言,僅代表多年觀察和學習一得之見: 1. 中醫藥/針灸學術的生命與活力在臨床 ;而臨床的決定在療效。關於療效的判定,除了依據病人主觀的病癥恢愎自覺和醫生客觀的四診合參外,現代醫學檢驗報告應當也可作為判定依據之一。但因醫療大環境因素,中醫藥/針灸的延伸運用現代醫學檢驗手段却被限制了(?),一般患者也因未具應有知識,僅僅認為中醫不能治急/重病,帶檢驗報告看中醫者仍屬少數。 2. 關於所謂〝科學中藥濃縮製劑〞與〝水煎生藥〞療效比較問題: (1)現代化濃縮製劑的產生有其背景,而其臨床效果也已驗證數十年;不提其他便利,僅就其GMP製程控管諸如重金屬及農藥殘留等問題,以及國內外銷售市場幾十年的建立與經營成果來看,如果没有效果,國內外消費者會持續使用這麼多年? (2)從理論而言,水煎生藥的有效與否,取決於其來源及炮製,更重要的是煎服法。服法暫且不論,就煎法而言,目前以水煎為主。水煎目的也是利用加熱以溶解出有效成分及其相關藥性。而濃縮製劑的生產流程也是以仿照傳統水煎過程,用各種現代儀器設備來溶解出藥物的治療性質成分。 (3)就人體吸收而言,不論是傳統水煎或是濃縮藥劑,以口服/吞服方法而言,人體分解吸收的過程和時間是相同的(順便一提的是,西藥的吸收分解也相同,只不過是作用機理不同,產生的臨床療效亦不同罷了,所以,應該糾正〝中藥比西藥慢〞的偏差思維;人體在反應中藥的作用與西藥相當,辨治準確,〝效若桴鼓〞);然而差別在所謂的〝口感〞問題,則更應當加以認識:中藥應用講求〝四氣五味”,其中的氣味的歸屬和認識,已不再僅是〝口嚐〞之實際味覺而已。大多數的藥物其性味的歸屬,是以根據病人癥狀辨治後的病機指導的治療法則,去選方用藥後,從病人服後的結果判定其性味歸屬的。中醫藥學經過千百年來先聖先賢們的智慧及經驗累積,早已脫離了靠經驗法則去提昇本身學術發展,而已經上升到以理論指導臨床,由臨床驗證和加深理論的自身一套學術系統了。口感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很容易受各種內外在因素所影響,甚至左右。如果判斷藥物的好壞仍停留在口味的重與否,恐怕無助於對現代人推廣中醫藥的知識,更使本身中醫藥學術的發展滯後不前!中醫藥/針灸不是〝另類醫學〞,它不僅能指導人們養生保健,調護預防,更是能醫治急慢性大小疾患的醫學體系! (4)就實際運用比較而論,濃縮劑的療效不亞於水煎。這是從個人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