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壓五穴、排五臟『毒』」的看法分享

圖片
關於網路轉傳照片中的「壓五穴、排五臟毒」,真正效用如何,這個就不得而知了...!(圖見文下。) 生命體還是必需靠正常「排泄」來清除體內「代謝後廢物」,否則會出狀況的。 至於「毒」所指為何物? 有必要弄清楚才行。真中「毒」,不是按壓這些穴位就能緩解的。 必需分辨清楚才好。 而從傳統中醫學角度而言,有「正氣」和「不正之氣(邪氣)」之分。  正常情況下,人體正氣能發揮作用而維持身體藏府功能運轉, 該排濁、泄穢的,它自會運作。 然而,一旦發生病狀(邪氣偏盛)時,傳統中醫學術的處理方式,是在評估病家狀況後, 擬定出治療原則: 扶正或袪邪、或同時兼顧等。  在疾病狀況下, 「為邪氣找出路」就成了傳統中醫臨床醫家思維的重點: 或從汗出(汗法); 或從大、 小二便而出(瀉法、 利法); 或從口而出(吐法); 女性仍有月訊的,還可多一條途徑:從月經而出。 然後,期望這些途徑提供邪氣出路,不再據在體內,增加身體症狀致反覆難癒。 對於更危急重病的,如疫癘、肢體折損,或是「毒物」入侵...等,則這個「讓邪氣有出路」的治療大原則, 仍然是處理的指導原則,不過,方式上,會更強調快、準、急症處理,期盼適當處理後,能緩和病勢,以「留人治病」。 提供看法如上,供諸君參考思維一番。 屢費唇舌,嘮叨地唸一下「傳統中醫治療觀」的經。 莫怪、莫怪! 照片出處: 友人網路轉傳。

「文章千古事,智慧勿人情。」--略論傳統中醫藥藥性理論及運用思維。

圖片
藉在臺友人分享他的學生傳訊之文(略),而作略論如下: 首先,請讓我們再複習、回觀傳統中藥藥性理論中的主要組成思想(建議諸君再詳參相關傳統中醫藥性理論著述): 1.四氣五味; 2.效-能與主治; 3.升降浮沈與歸經; 4.配伍與藥用禁忌。 等。 四氣五味乃框架,而它的深入及靈活理解與運用,必需合理配合「陰陽五行理論」,乃至傳統「中醫運氣學說」來說明,才會更入味。 其他藥性理論中的組成思想,也都必需要彼此互觀、配合運用及增減取捨才行: 例如,在運用「黨參」時,甘温補中之外,也有益血之功,居中焦幄旋之地,能協合其他臟腑氣機升降功能,但因平和之性,少做君藥使用,或是加重劑量、或是合伍其他藥味成為方劑做「主方」使用。 再舉: 「肺居上焦,為華蓋,為水之上源,屬手太陰肺經,運氣學說中配屬西方金氣,五神藏屬魄,五行屬金性,四氣屬涼氣,五味配辛味,為嬌藏,不耐寒熱、喜潤惡燥,主氣、司呼吸,能宣發、亦能肅降,朝百脈,主治節,為相傅之官,藏府配伍大腸手陽明……。」等。 這麼一個豐富多元的「肺之藏象」,包含從理論到運用(中醫診斷、治療及治療方式的擇取)的靈活思維與實際操作。若只用「金曰從革」主降,與「辛味發散」主升,來論「理」和「用」之間的矛盾,有欠周詳。 「氣機活性」的「升」與「降」,是無處不發生、時時協同作用的!  而且是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基本物理現象哪! 每個依據中醫基礎理論所解釋和運用的學說,都是「升降相因,無器不有」的;每個中醫藥學理的藏象及局部,單獨而論如此,合協而論更是如此: 肺具升發及肅降之性,肝具疏調及藏血之能; 而氣機協作時,則肝偏主升於左、肺偏降於右(中醫運氣學說理論的東方為左--肝應之,西方為右--肺應之)等。這是從簡約概括的中醫藏象的生理氣機活性而言。 再參「辛味藥物」的臨床運用而論: 用辛味之藥,如同各方藥一樣,首先要看是針對何種病機(包含了中醫診斷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要素在內),不只是單獨來論藥味、或是針對「辛入肺」而論。 就算獨論辛味藥性, 它仍概括為「能散(偏向外、向上)、能潤(偏向裏、向下)、能橫行(四通八達!)」,本也體現了「上、下、內、外、表、裏、升、降、出、入」之氣機活性。 若針對肺系疾病而使用辛味藥物時,便需再細膩地根據...

思, 02.15.2019.

圖片
南臺灣粽 情客市**雪 色白相同 冷暖絲毫 五花難尋 鹹蛋無蹤 培根替 長短米 竹葉綿線五香料 一折一纏細細理 爐上熱焰正待時 手中束粽似果結 顆顆串 粒粒化 識香飄浮 如夢 似曾 待得 竹衣褪 角型成 嚐得 若月桃 猶故鄉 **Spokane,WA,美國華盛頓州斯伯肯市市花是Lilac,丁香花屬,別名「情客」、「百結」,取前者代市名。 請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1%E9%A6%99%E5%B1%AC      

悼 陳師公 潮祖先生(1929.02.12 ~ 2018.11.21.)

圖片
之一:跟診記 (1998 ~ 2001) 中藥鋪坐堂診間。 鋪面老闆娘叫了號,患者起身而來。 師公稍點了頭示意,說: 「 請坐。 」 患者 ( 逕自坐下,雙手擺桌上一攤 ) : 「 把脈吧! 」 師公,沈穩地坐在竹診椅上,眼光柔和但篤定,回覆道: 「 慢來 、 慢來! 我們可不是跑江湖的郎中啊 !您沒見我四週坐得這麼多學生,有本科,及碩 、 博士研究生在跟診著, 要照規矩來:望 、 聞 、 問 、 切,四診一起合參才行。 請先報上來您的名字 、 出生日期;然後,再說出您的症狀,哪裏不舒服呢?說完了,我們最後再來把脈。 」 患者(有點不好意思),回答說: 「 是的 、 是的,應該如是。我叫陳柯,1942年秋末出生的,今年56歲。這幾天覺得像是感了寒了,自己到華西醫院看病打針,拿藥吃,花了近百元,可是覺得沒效,而且,反而增加胸悶咳喘,夜裏老是咳不停地,大大地影響了我的睡眠。 」 師公問: 「 還有其他不舒服嗎? 」 患者回答: 「 嗯,還有就是,仍然怕冷,頭暈暈重重的 ,腦袋 昏昏沈沈地,沒精神。 」 師公: 「 還有嗎? 」 患者: 「 這樣就夠多了,不是嗎?難道要從頭講到腳,全身不舒服症狀都要說嗎? 」 師公: 「 就是囉。如果,您能說得更徹底 、 更仔細些,就對您的病情診斷會愈有幫助的。我們中醫強調的問診 《 十問歌 》 內容,就是如此,從頭問到腳;而且,對小朋友和婦女朋友問的內容還不一樣呢! 」「您還有其他不舒服症狀嗎?」 患者: 「 哦,是這樣啊,真是仔細。 」「 我還兼有肩膀和腰 、 背部痠痛,小便也不太順暢。胃口還好,但大便有點不好解,但不是拉稀。剛剛說了頭暈暈的,走路稍有不穏。嗯,怕冷,還是怕冷,老是穿不暖似的。 」 師公: 「 嗯,剛才說了怕冷了,現在又強調了一下。還有其他的嗎? 」 患者: 「 沒了,就這些了。 」 師公: 「 好。 」 (轉面對我們跟診的學生)說: 「 這是一般對患者的簡要問診方式。臨床時,一定要先問診,才能從病人哪裏蒐集到患者的主訴主要症狀和相關症狀。經過清朝陳脩園先生整理自明朝醫家張景嶽先生的 《 十問歌 》 內容很重要,一定要確實執行哦!千萬不要一上來,就自己先把病人的手拿來,把起脈來。 」 師公(轉向患者): 「 好,現在,再請您先把舌頭伸出來,正面和舌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