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道”—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試言 The “Dao” of the Spring—In Accordance with “Huang Di Nei Jing, The Yellow Emporer’s Cannon”

緣起:

北臺灣自去年辛卯2011年冬天起, 到目前壬辰2012年仲春為止, 寒濕陰冷天氣不斷; 在這樣的氣候狀況下, 看似無所謂的天候, 却實在是影響吾人健康甚鉅, 而且深遠; 不但是人體, 就連病原體也有不同的變種、亞種及流行狀況, 感之於人之後, 又隨不同的人體特質, 而有看似類似、實是不同的病狀產生. 面對這樣的挑戰, 有能力抗邪的, 也可能因為反覆太長時間的持續天候狀態, 而病倒了, 更何況是本有舊病、久病的人, 或年老、幼小、體弱者呢?!  有病當治病; 然而, 是否也應當邏輯地思考一下, 如何在無病時預防發病, 更進一步地能治生、養生、護生!  其實道理簡明扼要, 就在順應四時陰陽變動中!!

因思及中華傳統生命科學中之瑰寶, 《黃帝內經》中之一卷內容, 正逢壬辰年春分中氣, 將於2012年3月20日13點14分(臺灣中央氣象局資料; 而網路免費萬年曆軟體“路拓萬年曆”更精準到2012年3月20日13點14分21秒, 謹供參考.), 於是乃不揣鄙陋, 以小子不畏之精神, 嘗試釋譯節錄的黃帝內經文章內容, 分享於此. 若有舛誤之處, 還尚請閱者不吝來函或留言賜教, 以便進一步改正.

書名略釋:

一. 《黃帝內經》結集成書於東漢時期, 簡稱《內經》, 是出自東漢以前眾人之作品結集而成; 其中, 又分為《素問》九卷八十一篇(其中有二篇僅存篇名), 及《靈樞》十二卷八十一篇.

二.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四氣調神”為篇名, “大論”乃對內經篇名的尊稱, “第二”係總篇數之第二篇之意.

三. 本篇主題, 以人宜順應四時季節的陰陽升降浮沈氣機, 而作相應身心健康調理養生為主軸. 然本文僅就春氣部分, 節錄出來, 其餘主要文章, 則請參考原文及相關注釋.

四. 目前較好的白話參考譯釋本, 分別是:

(一)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中國‧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二) 《靈樞經校釋》, 中國‧河北醫學院校釋,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三) 《內經》, 高等中醫研究參考叢書,臺灣.臺北知音出版社出版(繁體中文版).

(四)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 鄭孝昌.李克光主編.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經文節錄如下(甲~戊):

甲.“春三月1,此謂發陳2,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3,廣步於庭,發(註:同 ‘髮’)緩形,以使志生4,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5,養生之道6也。逆之則傷肝7,夏為寒變,奉長者少8。”

明魚釋譯:

1. 春三月: 依據傳統廿四節氣觀察日地運行關係, 春天始自“立春”節氣, 並經歷六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縠雨等, 大約陽曆二月四-五日至五月五-六日間. 請見下圖一, 圖二.

2. 發陳:

(1) 生發、敷陳之意—因為春天, 隨著北半球日地運動太陽的廻歸, 蘊積於冬天的陽氣, 便逐漸上升外浮, 氣候漸暖, 萬物萌芽生長, 茵綠逐漸鋪陳於大地上的景象, 欣欣向榮. 然而, 生長在南方的我們, 雖然較無法體會到大地回春的景象, 但也能就現代資訊網路發達, 而觀察到此物候變化; 或藉由高山緯度不同, 登山者也能分別出不同季節物候與天候相應的變化.

(2.) 根據唐.王冰的注解: “春陽上升, 氣潛發散, 生育庶物, 陳其姿容, 故曰發陳也.” 意為: 經過了冬寒, 春天蘊積潛藏於裏的陽氣, 應天陽之氣漸暖而自地底向上、向外升散, 萬物得此陽氣而生機勃勃, 地貌也相應地展現新鮮甦爽、煥然一新之意.

3. 夜臥早起: 春季因為陽氣溫和, 早晚時間約各半, 相應正常人體陰陽氣機和暢, 也宜相應地作息, 入夜即睡, 黎明即起, 以與春天陰陽二氣調和順暢相適.

4. 以使志生: 人們可以做相應的和緩、調適的生活作息, 以舒活身心, 暢快神志.

5. 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 更而進一步地, 能應春天生機盎然的天心, 護生而不亂殺生, 賜予而不強奪取, 犒賞而不加罰伐.

6. 養生之道: 這才是與春天氣機相應的培養生機的道理.

7. 逆之則傷肝: 春氣與人體肝氣相應; 若是不能遵循以上的身心言行配合的話, 那就會因為違逆了春天生機, 而導致人體肝氣生機失暢, 更進一步傷了肝氣及相應的藏府功能.

8. 夏為寒變, 奉長者少: 不僅春時肝氣受傷, 且没有做合適的處理或治療的話, 那當氣候入夏後, 則本應更加勃發的陽氣, 因無法順利地自春天而延續過來, 結果是令夏天火熱的正常氣機, 反而受到相對的五行之氣的寒水所克制, 產生相關病變, 進而影響了夏天萬物及人的長養的生氣, 損傷和減少了夏天長育的陽氣功能.

clip_image002

註:

1.此圖引用自香港天文臺網路論壇作者Allen Chu之發表文章”廿四節氣和閏月”, 網址見:http://forum.hkas.org.hk/web/24Symbols_Zodiac_constellations.jpg

2.圖中最內圈為日地視運動對照第二內圏的星座, 及次外圏的黃道十二宫及最外圏廿四節氣的相對位置圖.

圖二. 四季陽氣升降浮沈圖

clip_image004

註:

1. 本圖引自彭子益著.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原理上篇.廿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說》:“二十四節氣地面上所受太陽射到的熱降沉浮的圓運動圖.”

2. 天地氣機互動而產生的春升而温, 夏浮而熱, 秋降而涼, 冬沈而寒, 而長夏居中樞調的四時陰陽寒熱、升降浮沈的相應變化, 這是我們所居的地球的常態現象,彭子益先生稱之為“圓運動” .

 

乙.“逆春氣,則少陽不生9,肝氣內變。”

明魚釋譯:

9. 少陽不生: 陰陽變化, 除了有四季的温熱涼寒外, 在一日之中, 隨著地球自轉及日地關係, 則有日出, 日中, 日晡, 日没, 月出, 月明, 月隱等現象; 在中醫理論中, 則將此一日內明暗變化現象, 分別將之依陰陽氣多少, 而分為三陰三陽, 並與人體藏府主氣時辰相應: 日出為少陽, 居寅卯辰(上午五點至九點間)時段之主氣, 與膽腑(及/或三焦孤府)相應; 日中為太陽, 居辰已午(上午九點至下午一點間)時段之主氣,與膀胱府(及/或心藏)相應; 日晡為陽明, 居午未申(下午一點至下午五點間)時段之主氣, 與胃府(及大腸府)相應; 月出為少陰, 居申酉戍(下午五點至夜間九點間)時段之主氣, 與腎藏(及/或心藏)相應; 月明為太陰, 居戍亥子(夜間九點至凌晨一點間)時段之主氣,與脾藏相應; 月隱為厥陰, 居子丑寅(凌晨一點至上午五點間)時段之主氣, 與肝藏相應. (本文所用藏府配屬三陰三陽, 係依六經辨證歸屬法; 尚有其他不同的藏府歸屬法, 不同之處在取而適用解說, 不在強加予以歸類, 請閱者明之.) 請見圖三及圖四.

而在藏府功能活動中, 厥陰肝藏與少陽膽府是一對互相輔助協調、關係密切的藏府; 一旦有一方的功能活動, 因為各種內外身心因素而受影響時, 總是會影響到另一方功能活動的進行的. 所以才說, 違逆了春天生機勃發的天機, 便會影響了少陽的向上升騰活潑的功能活動, 進而波及肝藏功能, 而產生相應的疾病變化.

圖三.一日陰陽與三陰三陽十二時辰配屬圖

clip_image006

註: 本圖摘自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Volume 6 February, 2008 Number 2, 網址為http://www.jcimjournal.com/en/FullText2.aspx?articleID=167219772008020124

圖四.黃帝內經一日夜名稱及相應營氣運行藏府主時圖

image

註:本圖錄自中國互聯網上資料.

 

丙.“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0,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明魚釋譯:

10.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因陰陽變化對萬物乃至人體, 有如此大的作用和影響, 所以, 一年四季養生的大原則, 便是順應四季陰陽二氣變化的升降趨勢, 而作相應的扶護自己本身陰陽二氣的升降浮沈: 春夏因陽氣向外升浮, 氣機升散勃發, 萬物榮動外向, 則人也以順應陽氣此種特性而作的身心調理, 而不作過度抑制害生的行事, 這便是春夏養護陽氣以調暢陰精的道理; 而秋冬隨著陽氣潛降歛藏, 萬物老實收成, 則人也應珍惜陽能潛歛的特性, 而不做過度消耗自身陰精的調理, 以令陰精能守陽歛陽, 這便是秋冬養護陰精以和陽氣的道理.

這樣的養生大原則, 實是讓我們的身心狀態, 順應四時陰陽變化, 而與萬物同升降、共歛藏, 保證在與自然環境同步中, 生長茁壯, 終老潛藏, 保全身心最佳狀態, 以全生終老; 否則, 反之、逆之則生命的根本便受損傷, 而無法保命長全了.

 

丁.“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明魚釋譯:

因此而言, 陰陽四時變化的法則, 是決定在地球上生存萬物的原始本終, 是影響其死生的大根本; 既然陰陽變化的法則有如此重要, 那麼, 違逆了這樣的法則, 災變禍害便會隨之接踵而來; 而順從這樣的法則, 便能保證疾病災害不會任意發生; 這便是高明的養生順時之道.

 

戊.“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1,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臨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明魚釋譯:

11. 不治已病, 治未病: 在文前以“聖人”為起頭, 表明“治未病”才是高明的境界, 以及做為醫者、病家雙方都應該明確於心, 和時時追求的目標.

很清楚又生動地以“渴”及“鬦”兩例, 來說明治未病、未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做為本文的結語, 回映到: 要吾人時時注意天地四時陰陽的變化, 並做與之相應的身心調適功夫, 這才是治生、養生、護生的最高目標. 至於一旦患病, 則束手就縛, 生命靈動之權委之於人, 則僅能就病治病, 為時已遲了!

這裏的思想, 也體現了《易經》所謂: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和“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的自主生命自我掌握之意, 和預防在於平時, 治療始於養生的意義.

 

感謝閱讀至此, 並願與讀者共同實行, 同臻身心平安的人和境界, 是所至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古醫書隨筆: 民國.彭子益與清.黃元禦

「壓五穴、排五臟『毒』」的看法分享

輕如羽, 重如山 Lighter than the Feather, Heavier than the Himalaya